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

「流浪之歌。四方之聲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先生演講心得


大眾媒體之死?
無可否認地,當今我們大部分的人花費在網路的時間,已勝過所有其他傳統媒體。所以當老師詢問當天閱讀實體報紙人數與閱讀線上新聞的人數,比例懸殊可想而知﹝當然還有更大一部分是沒有閱讀新聞的同學﹞。人們漸漸把越來越多的時間挪去上網,自然也就侵蝕了其他媒體在他們心中的地位。

當讀者不再閱讀紙本報章雜誌時,報業的發行收入驟減,連帶地因為發行量減少,也影響到業者賴以維生的廣告收入。於是開始出現標題聳動,腥羶色的報紙內容以吸引讀者的注意。日前還爆發一名資深記者,因不滿收費不菲卻價值低落的「業配新聞」盡佔版面,憤而離職的事件,這些再再顯示了報業的病兆。但是其中仍有比較積極的案例,他們重新思考商業模式,迎接數位化來臨。更有來自波蘭的「報紙設計師」─Jacek Utko利用精準的視覺企劃能力重新設計東歐的報紙,不僅讓它們贏得獎項,同時也讓流通量增加高達百分之百。設計,似乎是報紙的一個新出路,使它不單僅是一個訊息的載體,更美得像個藝術品。

報紙業的一片藍海
報紙業者積極力挽狂瀾,當無法轉型的報社一間一間倒閉或轉為網路報紙的同時。「四方報」卻自己選擇了報紙媒體。張正先生說:「四方報提供便宜的媒體作為弱勢團體發聲的管道」。其實辦報不便宜,比起零邊際成本的網路平台,辦報需要負擔相對昂貴的印刷、傳輸成本。這裡的便宜應該是以弱勢團體的觀點來說,因為報紙這個資訊管道比起需要利用昂貴的電腦、手機等裝置才能接觸訊息,的確便宜多了。而四方報的目標市場並非一般的台灣民眾,而是新移民工為主題的讀物。一份在便利商店就可以購得的便宜報紙,變成為他們接收家鄉訊息的管道。看著我手中的四方報,封面頁並非聳動的標題,而是輕鬆可讀性高的圖文排版,雖然我讀不懂柬埔寨文,但它們卻像一幅幅文字圖,鑲嵌在報紙中。其中,版面大小顯然是設計過的,比一般大報還小,又比捷運報紙還寬大一點,看起來很舒服,拿起來也很方便。而內容方面有的介紹台灣著名的旅遊景點、柬埔寨新聞、中文教學、讀者投稿,內容豐富,其中我覺得很有趣的還有一篇「十種讓感情加溫的吻」的文章,原來四方報也不是這麼純情的阿!許多東南亞移民工離鄉背井來到台灣,看報上的文字的就像看到家人一般,一定備感溫馨。我想將來我到異地求學,應該能更理解這樣的感覺吧!

四方報辦報的理念非為了營利,而是像已故的成露茜社長所說:「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、詞彙去述世界。」這個理論架構沒有國界,最早是引述Paulo Freire,他是巴西農民教育的導師,倡導讓言論自由成為解放的條件,而四方報也致力於將新移民工從限制他們的牢籠裡解放出來,提供一個空間、一個媒體,支持他們以母國的語言為自己說話,讓社會大眾聽得到他們的聲音。四方報就像一個情感的出口,那些外配、幫傭、勞工們的辛苦、積鬱與不滿,都可以藉此得到宣洩。四方報越南版因此獲得大量讀者的響應,張先生形容「雪崩」般的來信,凸顯出新移民工對此媒介得支持態度,四方報也終於在這波媒體革命中,找到了自己的一片藍海。

四方消失的一天?
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,許多人在演講結束的提問中,不停考驗張正先生對於四方報的忠誠,例如:六十萬的其它報社業者挖角與續留四方報的抉擇、讀者自行利用網站連結母國資訊,不再需要實體報紙,那四方報該何去何從?似乎預設創業者就該有英雄般的堅持和忠誠。但我認為,從張先生的回答與態度中,可以發現他在意的是這個群體是否獲得他們應有的發聲權益,而非維繫四方報這個軀殼。如果說創立四方報是為了服務這群人,那麼他的最終目的就是消滅這個服務,呼應前面成社長所說,讓他們自己、用自己的力量去述世界!但是在此之前,張先生也肯定的說,只要數位落差存在、只要還有一個人需要紙本四方報,便會持續興辦下去。

從自身做起
演講過程中,張先生扮演一座橋梁,先以教導我們簡單的五國問候語言,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該國的文化產生好奇,但仔細想想,他們其實也是台灣文化的一份子,生活中我們有許多接觸的機會,他們也無可否認地是台灣安定的力量。我很喜歡張正先生的比喻:「他們不是家電,是家人;不是問題而是答案;不是阻力而是助力。」如果沒有他們,誰願意24小時照料我行動不便的表妹?誰願意做那些我們不願意做得事呢?光憑這點,我們必須要很感謝他們。

而在我的生活周遭也有一些與他們接觸的機會,像是我的家教學生家裡就有一個外籍幫傭,我喜歡利用空堂的時間跟她聊天,雖然她的表情總顯得羞澀,也因為中文不佳而沒辦法流暢的與我溝通,但我們的互動總是愉悅的,也許我應該參加四方報所舉辦的五語學堂,讓自己有機會深入的了解她和她的家鄉!除此之外,我也十分支持張正先生的青年田野計畫。我家附近的公園變有許多外勞帶著爺爺、奶奶散步,當我溜狗的時候,也許可以用可愛的寵物為話題、親近他們,結交跨國的朋友,體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無非是人生一大樂事!

張正總編此次的演講啟發了我許多的想法,無論是在媒體使用、科技與未來、社會人文方面,都觸動了我的思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